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

照進泰北的暖陽─2018國北小泰陽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泰北清萊:廣華學校、光復中學

6.jpg 

 

┌當我有能力可以給予時,盡全力的拾起與付出,給孩子最好的,因為孩子值得。┘一位同學在心得中這麼寫道。儘管相處不過短短一月,團員們無一不希望憑藉自身的教育專業,交付給孩子們最好的一切,讓他們在資源相對匱乏的原生環境中仍有奮力拼搏的勇氣與武器,追尋各自憧憬的未來。

 

落地生根的中華文化

 

國北教的團隊這次出隊服務的僑校是廣華國小與光復中學,十三位同學分工教授華文與數學兩門學科,相較於光復,廣華的校址位於偏僻的山中,生源來自滿嘎拉、美夢瑤以及美夢干等周邊村落,無論是合適師資的招募或是家長負擔學費的窘迫,都打擊了當地孩子持續就學的可能性。然而儘管兩校存有教學資源上的落差,彼此卻共享著相似的淵源,懷揣相同的信念。在過去國共內戰的時代,一批批軍旅被迫遷離中國,南下逃亡至泰緬等地,並在有生之年再也無法歸鄉,於是選擇了在當地建立家庭,同時企盼透過教育將對於家鄉的念想託付予後代,在遠隔千里的異地延續這份中華文化。

 

也正是因為這群孩子父執輩,乃至當年長輩的刻苦經營,讓僑校在歷史風雨的飄搖中仍能維持不墜,頗有規模的延續到今日。尤其令人動容的是光復中學新近落成的大禮堂,源於地方人士與官員的共襄盛舉,開幕當日參與眾人肅然正坐,齊唱國歌,仰望則是懸掛於上,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海飄揚,那是中華民國的國旗,與身處台灣的我們持有的文化認同並無二致,在飄搖的國際情勢中,仍能持守本心,泰北的這群華裔後代想必也是這麼想著的吧!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文化在泰北落地生根,卓有成效;另一方面,僑校的經營也確實存在著諸多困難,一來,孩子們必須在白天修習泰語之外,課後撥空來參與華語課程,無論是對於孩子的學習意願,或是家長難以為繼的教養支出,都構成挑戰。二來,儘管存在需求,華語師資的供給仍顯匱乏,礙於當地的薪資水準與生活環境,願意長駐的教師並不多,使得僑校始終存在人力吃緊的難處,教師身兼數職,額外、無償地付出其實是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北教的團隊因此有了固定於暑假出隊服務的計劃,儘管每年短短一個月的師資挹注或許並非一勞永逸的解方,卻也是教育大學的學生們努力共築的成果,除了教學人力的提供之外,小泰陽也在行前募集了包括書籍、衣物等物資,待屆時發放給當地的孩子們,讓他們不因經濟上的困頓而阻礙了學習的可能。小泰陽的這次出隊,除了當下對於孩子們的實質幫助,更多的是希望構築孩子對於未來的人生想像。

4.jpg

 

 

 

漂泊的國籍與想望

 

經由課後到各地家訪,可以貼近地觀察到當地的生活方式,儼然三、四十年前台灣的農村景象,了解了自己的學生成長於這樣的環境,可能一個家庭救生養了七、八個孩子,可能是重組、單親亦或是隔代教養,現實的窘迫逼的孩子們早熟,天真爛漫的面容下,有著渴切透過教育翻身的企盼,像是協助學生參與泰北一年一度的漢字文化節,也是團隊們教學活動的一環,學生每次把握練習時間,緊緊跟在老師身側,一筆一畫地寫著結構繁複的正體字,卻苦於沒有充足的師資指導,平時必須倚靠自己摸索。他們認真向學的眼神時常觸動著志工們的心,反觀省思自己能夠為孩子們更多地做些什麼?滿足他們對於接受教育、改變未來人生軌跡的想望。

 

此外,僑校的學生背景多元,除了華裔後代之外,也有當地的少數族群,日常與大自然為伍,徜徉於山林之間的孩子們膚色黝黑,雙眼閃爍著靈動的光芒,他們的童年看似無憂無慮,其實大多數孩子的未來並不被國家認可,若不透過教育翻轉,他們在未來的人生路上將險阻重重。遠離原居地的理由不一而足,可能是經濟考量,也或許是不見容於當地的當權者,父執輩遠從緬甸遷至泰北定居,其後代也因為雙親不具有泰國國籍的緣故,連帶成了沒有國籍的異鄉人,無法獲得政府賦與國民的諸多保障,居處地僅限於發展相對遲滯的泰北地區,也難以透過升學管道就讀當地的大學,除了過早地賺錢謀生之外,他們往往沒有其他選擇。他們確實在泰國的土地上生活著,卻不被當地的政府認可,國籍未定,人身漂泊,因而許多僑校的孩子會申請台灣的大學,希冀藉由優異的成績來改變他們的生命。

1.jpg

淨空自我的預設與立場

 

淨空自我,放下原先的預設與立場,不帶任何有色眼鏡去觀照事物,這也是泰北一行的收穫之一。部分團員在行前並未來過泰北,對於當地的認識多憑藉網路媒體、口耳相傳等二三手的來源,原本誤解地以為他們會像非洲的孩子,赤足、與電子產品絕緣,過著與台灣天壤之別的生活,實則不然,儘管當地的房子會漏水,上學的路途長達三、四個小時,他們也依舊快樂,物質的匱乏確實造成許多生活上的不便,但他們並不引以為苦。踏出自小熟悉的舒適圈,泰北一行不僅僅是看到了經濟條件的落差,這種儼然上位者的姿態,更多的是窺見嶄新的視界,時值中華民國話語權在國際舞台上被不斷限縮的今日,遠隔千里的泰國竟也有著一群人,他們與我們執持著一份相同的信念與認同。亦或者,身為教育大學的學生,自然懷揣著將來身為人師的認知,除了在台灣的教育實習之外,若非願意踏出國境,則難以接觸不同性質的學生,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地改善教學方式,鼓勵異國學生的學習意願。

 

泰北的孩子們除了天真而質樸,他們也是獨立而早慧的,猶記在臨別前的一次家訪,其中一位孩子病情嚴重,即便堅強如他也恐怕缺席隔天的最後一次授課,因而老師們提前與他道了別,要他安心養病。隔天並沒有特別更動課程的內容,大家始終如一地盡著做為教師的職責,不料這位孩子在課堂開始未久便出現在窗外,不願放棄任何一次的學習機會,也不捨因病錯失與團員們最後相處的時光。在上學的路上也可窺見他們的獨立與堅強,在赴廣華小學家訪途中,走著孩子們平常走的路,地面佈滿坑洞,無論晴雨都顛簸難行,瞬間便能理解為何每逢雨天他們總是經常性地缺席,遲到人數增長,原因無他,路況不佳,並非是規避學習。在台灣相對優渥的生活環境,住家與學校的兩地往返常有家長或是專車的接送,泰北當地則必須讓孩子們自行前往,為了縮短漫長的通勤時間,他們過早地學會以摩托車代步,把握有限的學習時光,然而在山區不穩定的道路上,不免令人擔憂、疼惜。

12.jpg

對於後進志願者的建議與期許

 

在教學現場的觀察與歸國事後的檢討,團員們也提出了諸多待改進之處,以及對於後進者的期許。分別是自主學習模式的建立,同儕間的互助以及協助規劃學生後續來台就學的介紹課程。

 

首先,在教學資源供不應求的前提下,自主學習的推廣有其必要性,即便老師不在身邊,孩子們也能自己尋找資源,持續地學習。像是培養學生利用字典查找生字的能力,現有的字典對於詞語釋義的用詞過於生硬,反而造成學生學習上的障礙,如何在募集物資的過程揀選,甚至編輯適合學生程度的教材,是團隊在下次出隊前必須注意的部分。其次,學生之間的程度參差不齊,尤其在華文的溝通能力更是如此,除了老師們一對多的教學外,課外學生們彼此協助,讓熟悉華文者用泰語協助其他學習上弱勢的學生,補足大部分團員並非當地母語人士,教學無法盡善盡美的缺憾,同時也讓學生們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更有效率地提升彼此。最後,無論是廣華或是光復,兩者都與台灣共享著相同的文化,學習注音符號,一筆一畫地寫著正體漢字,因此招徠當地學生們日後來台就讀與深造自是合理不過,同時也契合政府對於海外僑胞,積極招攬的政策考量。一方面應當自主蒐集針對僑生來台就讀的甄選方式,以及包含獎助學金在內的配套措施,另一方面,將龐雜的入學資訊消化,整理成供當地僑校師生理解的介紹內容,主動告知讓學生們對於未來的擘劃有更多想像。

 

9.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