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愛與交流,泰國正德村服務計畫-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因著共同的華語文化和歷史連結,最初搭起臺科大和雲華小學實習橋樑的學長創立了泰北志工團,從2012年開始,每年暑假到清萊省雲華小學服務,有幸參與這次實習計畫的我,希望能在一個多月的服務中,將所學貢獻當地,帶入創新的教學元素到雲華小學的課堂上,讓學生有機會接收來自臺灣的文化刺激,也在平時多聆聽學生和當地的需求,省思服務價值,在體驗文化交流的同時也學習提供更好的服務品質。



   這次我擔任的是團隊的總召,行前的準備,從聯絡當地學校、經費籌措、物資徵募、教學設計都是團隊一手包辦,也因為自己是第一次擔任領導的職位,在行前準備時也請教了學長姐許多問題,學習如何帶領團隊,也瞭解實習機構的需求及狀況,有了充分的認識後才能順利規劃並確認團隊每周的進度是否達成、各部門的任務執行得是否順利。另外作為領導,我也是團隊的窗口,負責和老師及各基金會接洽,傳達意見並在之間協助溝通。在準備的過程中,指導老師給了我很大的彈性帶領團隊,同時點出總召看的也要更遠,認識該如何做長遠的規劃,必須做好傳承,而不只是將任務完成或是單純地結束一個月的實習。不管是老師的提點、各個角色之間的溝通、或是更認識當地的學習,一切都是我從前不會或是沒機會做的事,讓我學到很多。




 對於僑校的事前想像與現場觀察


   其實來到雲華小學以前,在臺灣我曾到過南投的山上的一所小學服務,學生大多是原住民,他們非常的活潑,也經常調皮地讓人難以招架,因此一開始到雲華小學之前,會有點擔心他們會不會也很不好教,但他們出乎意料地很懂事,很聽老師的話,下了課也會熱情地找老師聊天、玩耍。臺灣的志工營隊很多,每年寒暑假都會帶著許多物資過去,所以其實偏鄉學校的孩子在物資上並不是那麼缺乏,也相對沒那麼珍惜,他們真正缺乏的是師資,而在雲華小學,小朋友不會覺得我們送物資來是理所當然,反而會更加地愛惜,也很珍惜和臺灣老師相處的時光,課外時間經常帶著我們認識村子,是很棒的一段體驗。



   一開始,當我開始在雲華小學上幼稚園課程時,我接到的任務是教會小朋友注音符號,但因為課本數量有限的關係,不一定每個孩子都有課本,更別提學校會提供教材,一切回歸到教學最簡單的方式,利用自製的字卡教學。原本,我期待使用字卡讓小朋友分組上來競賽,但規則說明的本身就挑戰著師生之間的語言障礙,加上某幾組學生在台上時,剩下的組別會在班上鬧哄哄,幾乎無法上課,看似教學必備的分組活動,在幼兒園完全派不上用場,後來我不再分組,轉而利用詞語或圖像結合注音符號上課,搭配一點簡單的節奏幫助記憶,原本的分組競賽也改成黑板上的習題,讓孩子以搶答的方式進行,全班都能參與,雖然一開始小朋友可能不明白規則說明,但他們都非常踴躍想上台,示範幾次後就都能跟上腳步了,遇到不會作答卻搶到機會上台的孩子,我也會問全班:還有沒有人會寫?這時候全班都會超級瘋狂喊:「我!」接著等下一個人寫出正確答案,上一個不會寫的孩子就在一旁看著同學示範,同時學到了她原本不會的東西。我很喜歡這種正向學習的氣氛,小朋友不會因為自己答不出來就氣餒,遇到語言不通的孩子,其他中文好的小孩還會幫我跟她溝通。雖然我只有三周的上課時間陪伴幼兒園孩子,但這中間的挫折和成長都是很珍貴的經驗,我不會忘記那些第一周上課都不說話的孩子,到後來是多麼積極的參與課程,甚至在下課時主動來親近我,拉著我的手說要玩老鷹抓小雞,我想,那些笑容我一輩子都會記在心裡。



離開了自己的家鄉,來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實習,一切都是重新開始,走出舒適圈需要鼓起勇氣,也得做好心理準備可能會發生許多自己從未思想過的事,但也因為離了舒適圈,自己必須更主動去學習、主動和當地老師聯絡、多多關心學生和村民,不只是在課堂上才親近學生,而是真正走進他們的生活,找出他們日常中的不平凡。



回到學校後,我們在雲華小學的故事並不會隨著服務結束而終止,我們會舉辦成果發表會,讓更多同學知道這個服務的價值和意義,招募願意擔任海外志工服務的學弟妹,將所學傳承下去。




   完成這次國際志工的服務後,我看見許多教育資源不足產生的問題,對於未來想成為一個教育者的我,回到學校將會繼續認真學習、準備研究所,更加充實自己的實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能繼續為教育界服務,將來到了教育現場把這段經歷和學生分享,用生命影響生命。



   在國外會碰到許多預期之外的事,也不像在臺灣一樣方便,很多時候考驗的是臨場反應,都需要經驗的累積,如果在國內可以事前做足準備,對當地有充足的瞭解,清楚海外志工的價值是最好的,剩下的就是將自己百分之百的交出去,不以自己舒適圈的價值觀定義服務對象、環境,單純的體驗、認真的做事,學到最多的會是自己。

 

日常生活用餐照

 在幼兒園上課大合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