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

2019泰想再次〝育〞見你──高雄市團康訓練協會


        
        首先,我們來到了每年都會特別到訪的華富里府愛滋病防治中心,今年也不例外,透過實際參訪了解生命教育的議題,以前總覺得愛滋病離我們很遙遠,但在園區導覽志工的介紹且實際進入病房與病患近距離的接觸後,我們每個人都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深深喚起對愛滋病防治的重視及對生命的愛惜和保護,重新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結束參訪後經過漫長的車程終於抵達泰北昌良村,熟悉的畫面一湧而上再次回到熟悉的育英中學,記得我第一次到昌良村服務是在 2018 年的 329 反毒青年運動會,當地清幽的環境、熱情的村民與好客的婦女們依舊沒有改變,唯一的改變就是學生們都長高了。

        育英中學是泰北清邁府極具規模的華文學校,因為我們人數較少的關係無法進入每個班級教學,因此我們選擇幼幼班至四年級共 10 個班級的學生作指導教學。在與夥伴互相了解後發現大家皆不是師範體系的學生,許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觸服務教學,甚至還有三個高中生團員,我想這會是非常艱難且極具挑戰的任務。為了傳承中華文化傳統,我們在育英中學服務期間舉辦文化藝術營,教學時間為每天下午 5 點至 5 45 分,雖然每天只有45分鐘的時間,但項目高達7種,有扯鈴、跳繩、毽子、獅頭舞、熱舞、功夫扇及兒歌。

       就算在出發前做足準備,踏進教室的一剎那心裡頭依然慌張不已,為保持鎮定我努力用微笑來掩飾自己不安的情緒,雖不出所料的一堂課就感受到大大的挫折,我仍努力完成我的教學並與夥伴互相打氣。「維持秩序」是大家最為挫折的事情,泰北地區的學生相對活潑好動,導致上課秩序較為混亂,在經過一夜的檢討後我們修正了與學生互動的方式且在第二天有明顯好轉的跡象。
        819日上午是育英中學教學大樓落成典禮,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在落成典禮的前二天,從背景設計、場地佈置、到活動當天的音樂安排、電視牆畫面掌控與活動主持人等等皆由大家協助完成,甚至動員全村幫忙只為將典禮辦得盡善盡美,也希望今年參與的大家能體會當中的道理,回到台灣後不管到哪裡都能與團隊互助合作。
  
        泰北的學生其實很聰明,告訴他們學習方法與態度,他們會有所成長,每個夥伴也都互相提醒著,「給他們魚竿而不是給他們魚」,他們有能力達到你的要求,甚至會比你想像中做得更好。隨著泰北年年快速的進步,我們也新增更多中華文化藝術服務以貼近當地需求,培訓當地舞獅隊,使服務面向更多元。每一年的服務內容將漸漸修正改變,希望達成最適切當地的服務,同時,中華文化脈絡也繼續在泰北扎根,期望讓泰北地區的年輕僑胞對臺灣有更多的交流與認識。

  在泰國最後一個行程,便是利用短短一天的時間前往清邁 Regina 國際學校做文化交流,除了將特有的中華文化與 Regina 學生分享也讓我們增加自己的視野使思維更加開闊。這次我們一共有17位志工夥伴來自各地各校,年齡與學經歷皆有著極大的差距,但13天下來,我們培養出絕佳的默契與信任感,團體合作是我在這次服務教學中認為最重要的一環,到了國外很多小細節往往是自己無法注意到的,有著身旁人貼心的叮嚀、提醒著,總讓我感到一絲絲的安心。在回臺灣的飛機上,我默默想著長輩跟我說過的一句話「施比受更有福」,這趟下來我總算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

日短心長之橫濱意外旅--致理科大信實工作隊



  經過這 9 天的志工隊,使我們更相信也更感同身受在非洲志工隊常說的一句話:「要相信在沒有路可以走的時候,其實一切都早已安排得恰到好處。」因為華校在整修的緣故,原本預期的交流無法前往服務,以至於在旅途開始時有許多的未知數,一開始面對未知的過程我們心裡總是忐忑不安,爾後竟可利用這未知的旅途開啟了一連串無法想像的國際交流。 




     我們一開始到了當地便先拜訪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橫濱分處,在與辦事處處長談話的過程中,聽她仔細訴說著橫濱的人文特色,讓我們獲得了許多有用的資訊與幫助,更讓我能詳細了解橫濱這個地方。從中更得知,幸運的我們巧遇日本當地即將舉辦台灣季,處長也邀請我們一起去共襄盛舉。 




    由於原先預定的中華學院無法服務,我們來到日本橫濱中華教會舉辦暑期中文教學營,當我們進入教會時,潘牧師正與孩子們進行讀書會,在經過一番介紹後,孩子們熱情地向我們展示了他們英文聖經導讀的成果,透過歌唱混合律動的方式演唱英文歌曲,在表演結束後我們也給予熱烈的掌聲。每年教會都會舉辦暑期中文營教學,讓小朋友學習中文文化,他們學習起來都非常的積極,我們自備ㄅㄆㄇ學習板及較簡易的書法教學,透過這些教材讓孩子們學習起來更有趣,而教會對於教中文的需求也迫切的渴望,希望往後能與我們有多點的交流。


  我們在服務結束後的閒暇時間,便開始嘗試與路上的外國人及日本人互動,誰也沒有料想到,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遇到的對象都非常的和藹可親,積極的與我們互動。他們的熱情回饋無疑是給了我們一劑強心針,讓我們有更多的勇氣與信心踏出下一步與其他人交流互動。雖然沒有固定的安排行程與交流時間,卻也因這樣的安排下,獲得了更多不一樣的收穫
與成就感,像是跳脫以往的教育服務方式。我們透過教導外國遊客在春聯上書寫毛筆字及指導他們利用剪紙的方式,剪下中文字「春」,來宣傳台灣文化,讓遊客在體驗的過程中,不單單只是用看的,還能動手操作,藉由此方式讓他們更深入瞭解有關中華文化。很多時候因為語言的關係,我們只能透過 Google 翻譯來溝通,甚至在無法明確翻譯的情況下,我們利用人們最聰明的肢體語言來讓對方明白我們在說什麼,像這樣子的交流機會,是一般單純到日本旅遊的人所無法體會的。 

  因緣際會下我們在橫濱遇見來自台灣的賴阿姨,在日本定居十幾年的她,決定在日本將台灣有名的九份老街芋園帶到日本中華街上,讓大家更了解台灣的美食。我們在開幕期間前往幫忙布置場地,和賴阿姨一同為台灣的食物宣傳,這是我來日本前從沒想過會遇上的驚喜,也對自己能協助台灣的僑民感到引以為傲。
  
  這趟旅程收穫最多的地方,在於勇敢踏出那一步的同時,每件事情都有不一樣的走向,沒有按照傳統或固定的形式反而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與成果。
帶著熱情的心來到日本與大家分享中華文化,此次志工隊面對充滿挑戰的未知,在一天比一天好的情況下,語言溝通不再是交流的障礙,只要你真誠的分享,彼此都能感受到對方的熱情。努力去排解每個難題,學習更獨立且冷靜的面對困難與挫折,就算少了家長的保護傘,我們也能更勇敢的在國外分享所知的一切。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2019泰想飛象幼苗園──中華非營利組織發展協會

2019泰想飛象幼苗園──中華非營利組織發展協會


這次我來到了泰北清萊府萊掌村的象苗小學,由於地處偏山,師資與設備嚴重缺乏,學校也常常付不起師資費,因此在招收學童數量上,便有一大段的落差。起初在台灣準備時,總是擔心著我們與孩子語言不通,害怕他們聽不懂,但到了當地才發現,是我們想多了,「身體
語言」也是一種很好的傳遞方式,臉上一抹微笑更是親近的第一步。
在最純樸的地方看到最真摯的孩子們,從第一天怕生到最後願意擁抱,每個哥哥姊姊們總是願意幫助年紀小的孩子,掌控秩序,分發食物,這大概是我看過最懂事的孩子們了。

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在活動中我們遇到了超大豪雨,在山上只要下超大豪雨,幾乎都會導致停電,大家克難的請師母幫忙燒柴煮熱水,一起吃下美味的泡麵,
在這件事上,發現自己在心態上有所調整,「就算在刻苦的環境,也要有樂觀的心態。」

對於幼兒班及低年級的孩子,在課程上比較難吸收我們的課程內容,我們特別設計了一個人體拼圖的橋段是分組聽心跳聲,孩子們在聽到自己心跳的瞬間,表情非常驚訝且驚喜,希望他們能透過人體拼圖的課程,留下一點較深刻的印象。

每個國家雖然風俗民情不同,但在象苗小學的這幾天中,我深深感受到他們像家人般的用心陪伴、照顧著我們,而且他們對中文的學習也是十分積極,我們在台灣享受到的那些教學設備,在當地算是相當高級,但在台灣的我們並不特別在意甚至認為理所當然,有時還會抱怨,所以回到台灣後,我不斷的提醒自己,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因為比起當地的不足,我們真的很幸福。

我在這次的青年海外志工服務中,在象苗孩子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身上沒有的特點,這些都是我最大的收穫及值得學習得目標;在伙伴們的身上,學習如何跟來自四面八方的人相處、分工合作及互助及大家不同的優缺點,也賦予自己新的角色學習新事物,希望未來的自己不管擔任何種角色,不忘初心。


2019大馬風情 光民無限──明新科大蒲公英國際志工團


2019大馬風情 光民無限──明新科大蒲公英國際志工團
國際志工一直都是我非常想做的一件事,很榮幸此次有機會參與馬來西亞國際志工團,因為第一次出國其實內心非常緊張,獨自一人踏上陌生的國家、陌生的環境進行教學,只希望這次出國不要出任何差錯,而這趟志工之旅對我而言,最大的期許就是希望透過這次的歷練,能更加獨立自主,並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的反饋進而改善自身的應對溝通及教案的安排。
這次在馬來西亞光民團中擔任與老師溝通傳遞訊息的渠道,主要的工作是多媒體軟體教學、環保藝術、導讀課程,協助進行的課程為影片製作以及舞蹈教學,其實不管哪項活動的進行,都是志工們互相幫忙下的結晶,也讓我們在互相幫助中成長。
進入校內後映入眼簾的便是可愛且純樸的熱帶雨林風景,學生們可愛、親近、好相處,一天的開始從大自然的天籟,蟲鳴鳥叫一大早甦醒,走到老師辦公室裡,老師們親切的迎接我們,還有四個人專屬的辦公桌,有時候桌上還會有點心可以吃,食堂姐姐都會準備讓人食指大動的美味佳餚給我們吃,每天都過著健康且悠閒的生活。

到了詩巫光民中學服務就好像當一位老師一樣,要把我們所有會的知識都傳授給他們,但我發現老師不是很好當,除了要控制整個班級的秩序外、知識量也要足夠到能回答學生們千奇百怪的問題。除了隨機應變臨時增加或取消的課程外,更大幅加強了自身積極主動的能力;從一開始的陌生,到逐漸熟悉每個學生的個性,以及體驗馬來西亞的風俗民情、當地料理、文化演變、種族服飾,全都要靠自己積極主動去問當地的人,才能更快了解並且融入此地。而在校內凡事都要讓自己更獨當一面,獨自負責一個完整的工作,並且更好的完成它;透過觀察當地生活環境以及體驗在地文化、美食,吸收更多國際知識也讓他們了解台灣的文化,也是一種國際文化交流。

在影片製作教學與導讀課程中,雖然懷著緊張的心情在教導,但看到同學們認真聽講就覺得心中充滿感動,也很謝謝同學們勇於發問,在講解結束後,同學們的熱情掌聲頓時讓我卸下了心中的大石頭。
回想起以前自己只是個內向的人,到現在已經能出國帶領國外的學生,跳著在台灣校內學到的大會舞。一開始學生們還很害羞的跳不出動作來,到最後也跟著我們一起喊出跳舞的口號,飄洋過海的舞步雖然熟悉著,但卻有種說不出的感動!

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教導全校學生製作祈願風鈴,在大禮堂每個孩子都專注在自己的風鈴上,在這過程中也讓我意識到,教全校同一件事,真的不是件簡單的事,要把注意力分散在全校一百多位學生上,真的是讓我直冒冷汗,熬夜製作講解PPT,希望能在當天有更好的成效,年齡差距,使年紀較小的孩子進度較慢,我們必須在進度快與慢的孩子中做出平衡,也讓我在教學過程中,學習到思考並反省,怎樣的教學方向更適合這樣數量的孩子們,更懂得自主學習,我想是我在這一個月學習到最多的事了。

這次參與國際志工,最主要是自己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想跳脫舒適圈,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在這一個月學習到的技能,我想能在學校社團成發,將我們這一個月的成果展示給大家看,使更多人知道國際志工的存在,以及我們正在為之努力的事,希望國際志工的大家庭能越來越壯大。

2019年10月2日 星期三

2019泰愛大同 復育滿星──台中教大飛颺國際志工


「我回來了。」這是從清邁機場落地後,我心中的唯一一個想法。這片乘載著濃厚華人文化氣息的土地,深深的吸引著我。特別的是,我不再因為孩子們可能忘記我而感到惴惴不安了。因為心底的這份踏實與嚮往從不曾淡忘。


原以為會跌跌撞撞成長的孩子們,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裡,著實的長大了,長高了、力氣也變得更大。在大同中學裡,住校生和廚娘的孩子們總是和我們玩在一起,每天相見的時刻,都是彼此笑得最純粹而燦爛的時光。孩子們總是充滿活力,無論外頭太陽多麼大,又或者正下著雨,他們總是一同歡笑,面對往後的艱難。我想,他們有著彼此強烈而堅韌的羈絆,一定能夠勇敢面對生活的難。

起初,剛接觸這些孩子,其實是讓我畏懼的,害怕他們因感到陌生而不敢接近自己;害怕因為語言不通,而無法和他們溝通或交流。然而,這些孩子們卻是一點畏懼都沒有,第一天進班教學,孩子們便用歡呼聲歡迎我們,而下課時你的雙手一個不注意就已經被兩個小不點牽住了,接著我就在她們的帶領下,進行了校園巡禮並趁機認識了校園。

在服務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帶幼兒班時,台上一個老師與一百多位小朋友的互動。一開始完全沒有想到幼兒班帶班是十分的困難,帶完第一次幼兒班時,其實自己是非常挫敗的,因為我是第一次帶一百多位小朋友,且從來沒有見識過一百多位小朋友聚在一個班上的威力,讓當時的教學現場十分混亂,那時候也要感謝我的夥伴,努力且盡力的去維持現場秩序;經過檢討會議之後,第二次的幼兒班帶班就順利許多,帶幼兒班的恐懼也隨之消散。

有一個小孩走了過來,用非常不標準的中文說:「腦斯你翹傻麼名子呀?」……我雖然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卻佩服他勇於開口詢問的勇氣。幼兒園的小孩,儘管語言能力沒有非常的好,但他們的天真、他們的無邪、他們的好奇心,卻是與世界溝通最好的橋樑。而幼甲班有一位小男孩特別聰明可愛,深得我心,我都叫他小寶貝,下課時間他會牽著我的手到小賣部買糖果,甚至會和我分享他的糖果,每次下課都要見面成了我們的默契,有時候我到其他班級上課,他就會到處找我,找到我之後便會滿懷笑容地跑過來,看到當下那個畫面,內心只有滿滿的溫暖和愛。
接觸了大同中學後,可以發現當地的資源還算充足,裡面甚至還有一間餐廳,我們在大同中學吃飯時,飯量十分充足;教室老舊方面,因為在各方捐助之下,讓大同中學的校舍更新許多;而在教育資源方面,尤其是幼兒班的師資上卻顯得十分不足。正是因為海外服務之後看見了許多異鄉教育資源的缺乏,在我的心裡油然而生了許多的依戀與不捨,假設有一天,自己假如有了可以再次幫助大同中學的機會,也會義不容辭地再次到大同中學服務。

在泰國遇到了很多不曾想過的事,泰國是一個很特別的國家,這裡的歷史,這裡的人,這裡的風景,都和台灣不一樣,卻又有著許多相同之處。四年來的暑假是玩耍的,未來的暑假希望我不只是玩樂,更是服務。童軍的銘言:準備、日行一善、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期許自己未來的生活中能夠持續的服務他人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