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海外服務學習印度團隊-Taindia輔印大同 輔仁大學服務學習中心


這次服務的僑校是培梅中學。在前往印度以前,便已經進行資料搜集,得知現時就讀僑校的華人很少,有些僑校要不改為主要招收印度學生,要不已經倒閉,培梅中學便是其中之一。因此,我希望透過參與服務,有機親身進入校園內部,察看此狀況,亦希望透過與學生、老師的交流及接觸,更深入具體了解印度華人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的情況及問題。
  同時,因為我喜愛學習華語,熱愛中華文化,因此亦希望透過這次設計及實行相關主題的教案的機會,讓我有機會在這個平臺向學生分享我所熱愛的文化。加上,我也希望能發揮所長,運用自己的知識,幫助僑校的華人學生,認識中華文化,加深他們對華人的身份認同感。



我們團隊在印度的服務主要分兩個地區,分別是加爾各答和塔壩社區。
在加爾各答的服務裏,我們主要於仁愛修會進行服務,我被分配到老人慢性病中心服務;在塔壩社區裏,我們主要為當地的印度貧窮孩子以及印度華人帶來不同的教案,同時亦針對印度華人,於靈糧中學及培梅中學進行有關中華文化的教案課程,例如十二生肖、西游記、京劇及臉譜、日常生活用詞等,其中於培梅中學,我負責為孩子介紹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除了播放90年代國產動畫代表作之一的西游記動畫片選段外,也介紹西遊記的主要人物角色與成書背景資料。此外,結合團隊製作的作業簿內容,以問答和連連看游戲的方式與孩子進行互動,在學習之餘,以有趣的方式讓孩子加深對西游記的了解。除了這些主要服務情況,我亦負責文書工作,同時參與佛光山加爾各答禪靜中心訪談,了解到現時印度當地有關華語文的學習趨勢、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和機構正致力進行的華語文及中華文化傳承的工作。也有幸參與耆老的訪談,了解加爾各答塔壩社區的華人狀況,有利於往後在該地區的服務。


我最深刻的服務是在培梅中學所進行的教案。在到達印度加爾各答塔壩社區之前,我們便得知那裡是一個華人社區,但在當地成長的華人由於接觸中華文化的機會較少,導致中華文化認知不足,而且中文程度也沒有很好,在準備教案時需要以英文作為輔助。當時,我們雖然有準備英文的部分,但因為對象是華人,所以認為他們會有基本的中文程度,所以計劃以中文為主,英文為輔的方式進行教案。

但讓人詫異的是,當我們第一次接觸印度華人孩子,便發現他們的中文程度比我們想像中更低,越是年輕的孩子,中文水平越低,除了難以流暢地閱讀漢字,有些甚至聽不懂也說不出中文。面對這種意外的狀況,我們馬上調整教案的語言策略,改為英文為主,中文為輔的方式。雖然最後教案都順利完成,但我們發現,其實當地華人孩子對中華文化的認知程度亦是十分低,他們只能聽明白,卻難以在短時間內完全吸收。

但很慶幸的是,孩子們對於中華文化以及學習中文的熱情超乎我想象,除了認真投入活動,在整個課程結束後,都表示希望持續有類似的課程進行,讓他們學習到更多實用而有趣的中文知識。這些期望,都是對我們團隊工作的肯定和贊許,讓我更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覺得可以透過自己所學以及對於中華文化的興趣,進一步地為海外華人做更多事情。

在這次的服務中,也讓我學習到,在進行教學活動前,自身十分需要具備相關的能力,也需要作全面的準備。雖然這次能臨場發揮,中英夾雜地講述西遊記的背景資料和人物介紹,讓學生對西遊記有初步的了解,但若將來再次面對類似的情景,未必能有同樣的發揮和課程效果。因此,在真正實行課程時,實在應該做更充足的資料搜集,也要更多地假設不同的狀況。往後,我希望有機會參與更多海外華語教學的活動,除了擴大自己興趣的發展可能,也希望把珍貴的中華文化傳揚出去。

我希望未來能長期持續地與塔壩的印度華人接觸,尤其是興趣學習華語的孩子。因我本身熱愛華語和中華文化,因此在這方面也有一些學習心得能夠與他們分享。另外我也有志於進行華語教學的行動,這次的海外服務學習,也讓我開始思考參與海外華語教學課程的可能性,希望能讓自己具備海外華語教學的能力,為這些孩子付出更多。

對於未來有意至僑校服務者,我會建議他們首先自己要對自己的服務內容有興趣,不論是中華文化或其他科目,因對方可能對你說準備的知識毫無認識,自然也不懂得當中的價值。如果連自身也不認同這些知識和文化的價值,則很難感染僑校的學生,難以引起他們學習的熱情,跟難以推動他們在往後會有動機和心願持續接觸和學習。

此外,也需要更多了解服務對象的狀況以及需求,尤其是語言方面。萬一遇到類似這狀況,能夠馬上用他們的語言來跟服務對象溝通甚至進行教學是必要的。雖然也能邀請翻譯員幫忙,但我認為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一來難以用自身的感染力感染對象,而來該翻譯員未必對教學內容熟悉,只能從字面上作翻譯,難以更靈活和確實地進行教學。


僑校學生親手寫上自己的名字




西遊記的Q版人物介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