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1日 星期三

2019【讓愛發芽·向陽綻放】臺師大緬甸華校師資培育服務團_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還沒去到緬甸前,對於當地的認識都是透過網路資料,以及學長姐的分享,對於緬甸華校現況了解不多。緬甸華校目前上課時間都是在當地正式課程之外—白天以及傍晚的時間—且當地教師薪水不高,因此導致教師人力短缺,或者無法長久工作,讓華校的課程延續性變得很低。此外,當地教師還是以傳統講述法為主,學生恐怕無法有系統地吸收課程內容。到了當地,實地參訪華校後,發現這些狀況確實存在。比方說,上課時老師會要求學生複誦課文,但卻沒有讓學生明白課文背後的涵義。儘管如此,還是能感受到當地教師對教學的熱忱,他們來到我們的培訓營後,非常認真的學習,專注力令人十分讚嘆。


        服務團的張素玟老師在課堂上說過一句話「你可以計算出蘋果裡面的種子有幾顆,但你是無法計算出種子會種出幾顆蘋果。」當時我被這一句話深深地感動,因為教育正是如此:你把種子種下之後,你無法預期他們的未來會如何生長。我曾質疑過這件事,因為我們來到緬甸,只能利用10幾天的時間把知識傳遞給當地的華校老師們,在這樣的時間內他們真的能夠吸收嗎、真的會把所學帶回學校用在課程上嗎?但後來想想,我們是來這邊種下知識的種子的,但種子能否成長茁壯,完全是靠學員的緣分。我們沒有辦法長期駐守當地,唯有不斷地傳遞,看是否遇見有緣收穫的人。幸運的是,在營期結束之後,我們有接到好消息:有學員將我們帶來的教學方法運用在教學上——像是佈告欄、榮譽榜及互動教材等等。我非常的感動,因為看見了我們努力的成果。









        一位華校老師曾說:他覺得臺灣學生學習能力很好,但緬甸學生實務生活經驗比較強,這句話深深地震撼到我的心。為甚麼?在我們父母那個年代,他們也甚麼事都自己做,縫衣、洗衣、煮飯,為什麼到了我們這個世代就被叫成「溫室裡的花朵」、「爛草莓」?我不想成為這樣的人,我想要加強自己生活方面的經驗,讓自己在各方面都有所涉獵,不管是才藝、生活技能都會多加琢磨。我也希望自己能夠記得從與緬甸學員相處中所學習到的處事態度,期待自己在未來大學生活中,若是遇到不愉快的事都能夠很快釋懷、重新出發。另外,在生活各方面都要主動參與,期許自己要更有自信——屬於自己的就努力去爭取,畢竟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在服務期間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培訓營的尾聲,當地老師要進行教學演示。他們要寫出屬於自己的一份教案,並把它在15分鐘內的試教演示出來。教案撰寫、課程設計是在培訓營的一開始就傳授給他們的,接著他們可以在接下來的10天內將覺得實用的教課方法使用在他們的課程中。但因為修改教案花了比較久的時間,所以他們幾乎是教學演示的前一個下午或甚至晚上才開始準備,隊輔們也不斷地陪伴他們練習、給予意見、鼓勵。原本是相當擔心,害怕他們會怯場、準備不足,沒想到當天大家大展身手,不僅有吸收我們的建議然後在臺上好好發揮,當他們在底下扮演學生時也能給臺上試教的老師鼓勵並積極發言。看到他們的表現,不僅認真學習還能實際操作,讓我相信他們能把這項利器帶回教學現場,使得課程更加活潑生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